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

美麗日出來自於阿里山的由來

台灣山林開拓史最負盛名的「阿里山」,究竟指的是那座山?事實上地圖找不到也無人知曉,只汎稱特定範圍而已,因而正確的指稱是「阿里山區」。

  「阿里山」名稱的由來亦眾說紛紜,清代諸羅縣誌只說「阿里山離縣治十里許,山廣而深峻.......」,也就是雲深不知處;日人安倍明義,認為諸羅平埔族人與鳳山平埔族人語音接近,鳳山平埔族稱該地區生番的名稱為「Karii(傀儡之意)」,諸羅平埔族也以同音訛傳「Arii」指稱該地的生番;光復以後則編故事的本領盛行,玉山林管處出版的旅遊簡介敘述:二百多年前曹族的「酋長」阿巴里,由達邦至今之阿里山區打獵,所獲甚豐,屢帶族人前往狩獵,後人紀念他而以之命名該山區。


  阿里山區的範圍亦隨時代而改變。西元一八九六年日人長野義虎由東部玉里入山,從塔塔加、阿里山、嘉義出山,但他並無發現阿里山的大森林。一八九九年石田常平依曹族傳言而查訪到這片大檜林,不幸的是,他不太會寫報告,因而發現阿里山大森林的正式紀錄是小池三九郎。


  一九0六年十一月,小笠原富二郎發現包括今之阿里山神木的神木群。直到中華民國出生的那年(一九一二),嘉義至二萬坪六十五公里的森林鐵路才竣工,十二月正式運出檜木。因此最早的阿里山區伐木據點是二萬坪,此乃因二萬坪為平坦地,寬廣合計二萬坪,因而命名之。但現今觀之,面積卻狹促,這是因為一九一四年發生大地震,六條鐵路中,隨著崩塌而掉落三條,如今依稀可見沉落的鐵軌。


  一九一三年由二萬坪至阿里山的鐵路相繼完成,但直到一九二八年,林務辦公機關才搬至今之舊火車站機關庫處,而舊火車站地區即日名「沼 平」,也就是凹陷地,經填土建為集材地,係在一九二七年剷除此區森林而得。日本職員既然在此辦公,為其子女就學計,因而在一九二七年創立了純木造的「阿里山小學校」,也就是今之香林國中所在;相對的台灣人(多為伐木工人)的子女只能下到奮起湖就讀,直到一九二四年,台灣人始得就讀「阿里山公學校」,也就是今之香林國小的前身;今之樹靈塔旁邊即原阿里山神社。


  依據日本總督府的認定,阿里山即指阿里山森林區,東西寬約七‧九公里、南北長約二十公里,總面積約一六、四三四公頃。未開發前,除了一四八五公頃草生地之外,完完全全由全世界最美麗、壯觀的檜木林所披覆。一九四五年,日本政權退出台灣。


  一九六三年六月,阿里山區奉命結束官營伐木,正式宣告阿里山區三十萬餘株檜木、六千株台灣杉的原始黑森林,成為歷史名稱。隔年,開始規劃森林遊樂區。此後約六年期間,阿里山區大抵為民間標得殘材處理以維生計。


  一九六九年,由省府公共工程局測量阿里山區,成立「阿里山觀光特定區」,林務局之管理權旁落,因此,在一九七三年林務局以「森林遊樂區」的名義,再次奪回阿里山區經營管理權,一九七五年省府研訂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整建計畫。


  於是,日據時代二萬坪、沼平、自忠、鹿林山的「阿里山區」,國民政府之後,膨脹為包括眠月等廣大地域。因此,林務局轄下的「阿里山森林遊樂區」便由十八座大山所組合,面積高達三九、六五0公頃。其中之一七五公頃即開放為森林遊樂用,亦即一般遊客所熟知的姐妹池、觀日樓、神木等觀光區。


  一九八五年四月,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立,正式自林務局手中搶走鹿林山的經營管理權。然而,一九八二年十月之新中橫嘉義玉山段通車,號稱「阿里山公路」,但不知「阿里山區」是否因之而下延觸口、嘉義矣?總之,阿里山是歷史的「變形蟲」乎!?

http://www.alishan.net.tw/taiwan/report/report1/alisa1-9.htm

一二三到台灣,台灣有個阿里山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5/2/8/n807375.htm
  • 2007-07-31 21:27:07 補充 「一二三到台灣,台灣有個阿里山」,阿里山是台灣八景之一,其實阿里山區近二十座山中,沒有一座叫阿里山,民眾最常遊覽的是「飯包服山」;而阿里山名稱的由來,經過生態學者陳玉峰考證的結果,恐怕烏龍了四十餘年。
    連蔣介石遊阿里山的行蹤也是謎,姊妹潭淒美的愛情故事,則是一九五○年代編的。

    總統文化獎鳳蝶獎(環境保育類 )得主、靜宜大學副校長陳玉峰,研究阿里山超過二十三年。

    他接受農委會林務局委託,蒐集相關文獻與訪談超過兩百人,以編年史的方式撰寫「阿里山地區自然、人文與產業變遷史」。
  • 2007-07-31 21:27:56 補充 滿山櫻花樹來自日本

    陳玉峰發現,從一八九九年2月發現檜木林開始,百年來阿里山歷史,就是檜木砍伐史,不斷地「去阿里山化」,以外來主觀文化偏見,抹殺阿里山的本質、特徵與最大的優點;如今到阿里山,賞的卻是日本櫻。

    其實不只是櫻花,還有柳杉,甚至國民政府來台後,也移植了中國的梅花,屬於阿里山的原始自然,早已消失在荒煙蔓草中。陳玉峰估計,阿里山的原生植物,恐怕已滅絕近百種。

    就連阿里山地名由來,他認為也是「外來沙文信口開河」,「另一個吳鳳故事的翻版」。
  • 2007-07-31 21:28:15 補充 坊間流傳,兩百多年前,名為「阿巴里」的酋長勇敢善獵,到今日阿里山打獵,滿載而歸,族人敬仰其為英雄,遂稱其獵區為「阿里山」,於是口耳相傳四十餘年,而今成為官方版文宣。但陳玉峰發現,這是阿里山林場員工與一九六七年嘉義縣志編撰者的「傑作」。

    姊妹潭故事也是編的

    沼平車站附近姊妹潭,相傳一對原住民姊妹因同時愛上一名男子,由於不願傷害親情,又對愛情無法忘懷,於是分投姐潭與妹潭而香消玉殞。這樣淒美的愛情故事還上了不少兒童故事書,但陳玉峰發現,竟是一名攝影師為了招攬自己在姊妹潭旁的拍照生意,掰出來的。
  • 2007-07-31 21:28:32 補充 即便是蔣介石的行程,陳玉峰訪談阿里山居民、調閱媒體資料與「台灣省林務局誌」,發現出現不同版本。

    蔣介石的阿里山行,在當時的政治氣氛下,自然影響了阿里山部分地區的命名,像是北阿里山改為中正村,阿里山森林火車的兒玉站改成「自忠站」、兒玉山改名為「自忠山」,是蔣介石為了紀念連阿里山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的抗日英雄張自忠。

    事實上,沒有一座山叫阿里山,但阿里山究竟在哪?那原本三十萬棵檜木生長所在。

    回到百年前,或許我們可以在此看到密密麻麻、生長數千年的紅檜與扁柏,用樹根牢牢地抓緊台灣土地,而今只能在外來的柳杉與櫻花林中,想像阿里山的存在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